|
作者:行摄在乡村
小吃在民间:沾化流钟锅子饼
卷好的辣肠锅子饼
据《沾化史志》载,流钟锅子饼已有很久的历史。沾化流钟锅子饼,为中华传统名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北宋时期为宫廷御食,金宋战争爆发,宋皇帝被俘,幼帝被迫迁都,御厨们四散流落,从此锅子饼落户民间。
师傅在和面
在明朝末年,沾化流钟有位姓桑的做饼人,在继承父业做饼的基础上,按照当地人的口味,以饼中卷馅的形式做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面食,取名锅子饼。饼呈长方形,面皮是用发酵面油煎做成,里面有菠菜、青辣椒、鲜虾皮、豆腐皮、粉条末、鸡蛋等制成的馅,皮酥馅多,咸鲜适口,香而不腻,填饿解馋。
往面皮上抹油
到清朝中后期,锅子饼技术已臻成熟,当时流钟村位于沾化县与滨城区交界处,濒临徒骇河,在流钟大桥未修建之前,为一渡口,因此,流钟村原名又称“流钟口”,南来北往的商贾往往云集于此,街面上店铺鳞次栉比,餐饮服务业日益兴隆。做锅子饼的店铺也有好多家,其中尤以流钟桑记锅子饼最为出名。
用擀面杖压饼皮
流钟桑记锅子饼的创始人叫桑吉祥,系原沾化县流钟乡桑家村人。其岳父张凤和一生从事烙饼行业,并在流钟街知名度很高,桑吉祥一直跟随岳父从事烙饼行业,学其手艺。后便在流钟街单独开设锅子饼店铺,当时用小麦面搀玉米面烙大饼,摆摊出售,用于养家糊口。由于其经营有方,童叟无欺,生意非常红火。于是开设门头,创立门户,取堂号“增德堂”。意寓积德行善,发扬光大。
擀好的饼皮
桑家育有三子一女,第三子桑寿山继承父业,在烙大饼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单用小麦粉和面,干柴温火、平底铁锅烙制,所烙面饼,薄如纸且柔韧香脆,大火炒菜,用饼皮儿卷馅,刷上香油,香气扑鼻,沁人心脾,美味可口的锅子饼深受顾客青睐。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争相到“增德堂”来吃锅子饼。“增德堂”在方圆几十里出了名。
师傅在炒菜
桑寿山育有五男三女,皆有烙制锅子饼的手艺,成家后,便都干起了这一行。由当时的“斤饼”,饼馅只有肉蛋类,如今已开发了锅子饼十多个品种,有虾仁、辣子猪肠、麻辣鸡丝、辣子肉丝、苜蓿肉、三鲜、蛤肉、豆腐、豆芽香菇、防暑饼等特色饼馅的锅子饼,适应不同食者的口味。
用饼皮将炒好的菜卷起来
改革开放后,桑家的后人重操旧业,挂起了“桑记流钟锅子饼”牌子,至今,从事此行业的已发展到了沾化周边县市,济南、东营等地区,固定资产几百万、从业人员达百余人的庞大的家族产业群。
出锅的肉丝锅子饼
出锅的三鲜锅子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