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背后又有哪些民间故事呢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可以追溯到宋代,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种食品,人们最早叫它“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当时“元宵”价格还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诗中“珍品”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宵。
后来为什么又将元宵称为汤圆呢?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相传在袁世凯登基后,刚好赶上正月十五要吃元宵,袁世凯一听“元宵”,音同“袁消”,这不就是姓袁的要被消灭的谐音嘛,我姓袁的刚当大总统,未来可能还要当皇帝传下去,怎么能让袁家被消掉呢?所以大总统一声令下:以后正月十五吃这个玩意儿,不能叫元宵了,全国统一改叫汤圆,所以才有了汤圆和元宵的分别。
闹花灯
元宵节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闹花灯与崇尚佛教有很大渊源。汉明帝永平年间,印度佛法传入中原,称每逢正月十五是参佛的良辰吉日。于是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后来流传入民间,每逢正月十五,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唐朝时,社会富庶,加上皇帝的倡导,元宵灯节越办越豪华。开元盛世时,长安的灯市规模空前,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甚至制作了广达20间房、高150尺的巨型灯楼,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划旱船
划旱船是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在陕西、山西、河北境内各地都广为流行,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汉族民间舞蹈。根据民间传说,划旱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为了治水,大禹带领百姓制造了许多船筏。后来,洪水退下,船筏被搁置在了陆地上。老百姓在耕作之暇,经常在空地上,推着那些木船玩耍,称它为″跑旱船″。后来,这个游戏在民间传开了,人们觉得木船太笨重,就改用布帛和彩纸糊船,有了现在的划旱船。表演划旱船的大多是女子,将纸糊的旱船套系在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踩高跷
踩高跷是我们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踩高跷的来历也有一个非常正能量的民间传说。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老百姓,他们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跨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现在的高跷表演多是源自戏曲,如《白蛇传》、《西游记》、《西厢记》等,扮演书生公子、小姐丫环、书童员外、文臣武将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