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船编辑部
11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155周年纪念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象山县翠亨村一个普通农家,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他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是中国近代公认的三大伟人之一。
在孙中山诞辰155周年之际,重温孙中山的家国情怀,不仅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更因为他的家国情怀闪现着穿越时空的光芒。
孙中山
力劝长兄不要担任广东都督
1912年初,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很多人推举他的大哥孙眉当广东都督。但孙中山致电各界,指孙眉“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于政治”,粤都是重任要职,他不是合适人选。孙中山又致电孙眉,陈述不同意他当都督的理由,希望他发挥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
事实上,早在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来途经香港的时候,跟他大哥会面,就劝说他的哥哥不要从政,因为“从政不适合你”。到了1912年1月,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个时候广东都督陈炯明扬言要辞职,广东党政各界各自推荐都督人选,实际上推荐他大哥的人是最多的。
据悉,孙眉当时也准备从澳门到南京去面见自己的弟弟。实际上,一方面孙眉觉得自己对革命的功劳非常大,“做一个广东都督,是绰绰有余”。另外一方面也出于他对家乡安宁和国家的考虑。
1912年5月底,孙中山(左四)在故乡翠亨与大哥孙眉(左五)等合影
但是孙眉到了南京以后,结果令他大失所望。他到南京以后,要亲自和弟弟孙中山会面,但那个时候,南北议和,袁世凯在北京代表北洋政府,孙中山代表国民政府,正处在议和的关键时刻,孙中山公务繁忙,拜访他的人都要等秘书安排。
孙眉等了很久,等得不耐烦了,他说:“如果阿文是大总统,我则是大大总统。”过了一会儿,孙中山出来热情地接待孙眉及其随从,孙眉一见弟弟立即向他诉苦,孙中山非常耐心地听了哥哥的诉说,但最后还是劝说大哥不要干预政事:“你还是不适合从政,你应该做自己的事情。”这话令孙眉非常失望,他觉得自己的胞弟怎么这么看低自己,既难过,又不服气。但也没有办法,他只能憋了一肚子的气,很不高兴地离开了南京。
孙眉离开南京以后,推荐他做广东都督的函电,仍然不断地出现在孙中山的眼前。孙中山始终不为所动,坚持原则,在他看来广东是革命的根据地,广东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南北议和的成败,选好广东都督,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孙中山做了这么一件事情,他发电报给广东各界团体和报馆,同时他也发了电报给他的大哥孙眉。
电报当中都表达了这么一层意思,他给广东的各界电报当中说:“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于政治,一登舞台,人易欺以其方。粤督任重,才浅肆应,决非所宜。”他还讲道:“知兄者莫若弟,文爱吾粤,即以爱兄也。”他在给自己的大哥的电报中是这么说的:“兄宜专就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当此大任。”孙中山给其他人的电报中也恳切地说:“家兄之事,文期以为不可。”
孙中山甚至电请自己的大哥不要留在广州。直到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始终没有让他的大哥进入政坛,一直好言规劝他的大哥不要再去争广东都督这个职位。
实际上,孙眉与孙中山之间的兄弟情谊相当厚重,孙眉早年曾资助弟弟的生活和求学费用,加入同盟会后又不惜倾尽家财支持革命活动。
1901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全家合影
亲友求职一概拒绝,立遗嘱劝儿女“能自立”
除了孙眉,还有不少孙中山的亲友向他求职遭到拒绝。
杨鹤龄是孙中山的同村好友,曾为革命筹募经费。1919年,杨鹤龄写信向孙中山求职,被孙中山拒绝。展览中,这封求职函的图片上有一段孙中山的亲笔批语,他写道:“此间现尚无事可办,先生故闭户著书,倘他日时机转,有用人之地,必不忘故人也。”
1921年,孙中山在写给原配夫人卢慕贞的信函中,劝她“切勿再介绍人来求差事,免致失人情”。
与孙中山同村的华侨陆天培在自己1937年所立的遗嘱中,也提及民国成立后“赴广州谒见总理以求一职”,但被孙中山婉拒。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去世前,他曾写下三份遗嘱,分别是《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政府遗书》。他在弥留之际,依然是胸怀天下,忧国不忘家。
《致苏联政府遗书》中,孙中山希望国民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过程中,能与苏联的同志携手合作,其中有段话写道:“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孙中山在《家事遗嘱》中说了这么一段话:““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资料来源:中国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