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如何让司法服务更贴近群众,降低诉讼门槛,成为了关键议题。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司法部、全国律协发布 67 类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并于 7 月 14 日起在全国法院全面推广使用,这一举措犹如一场 “及时雨”,润泽了广大诉讼群众的心田。 长期以来,诉讼文书的撰写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颇具难度。据统计,2024 年全国法院一审案件中,自然人未请律师代理自行提起诉讼的占比高达 78%。这些自行诉讼的当事人,往往因不熟悉法律条文、诉讼流程,在撰写起诉状、答辩状时困难重重,难以准确表达诉求,甚至可能因文书不规范影响自身权益。而示范文本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它通过梳理同类纠纷常见诉讼请求及争议焦点,以勾选、填空等方式引导当事人清晰、准确地表达诉求,让诉讼文书的撰写变得有章可循。 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广,示范文本的应用成效显著。自 2024 年 3 月第一批 11 类示范文本试行以来,其使用率和审判质效逐步提升。例如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示范文本列举 12 项常见赔偿项目,原告通过勾选等方式填写,既能准确、全面提出诉讼请求,又有助于法官快速确定争议焦点,高效开展 “要素式庭审”。截至今年 6 月,全国法院 81% 的信用卡案件应用示范文本,促使信用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 10% 以上。同时,示范文本赋能前端调解工作,今年 1 月至 6 月,全国法院先行调解量逐月增长,四分之一以上案件通过先行调解成功化解。 此次推广的示范文本在细节上也进行了诸多优化升级。针对复杂案件及当事人陈述案件细节的需求,在 “诉讼请求”“答辩事项”“事实和理由” 项下统一增加可供选填的 “空白栏”;为帮助当事人理解法律术语,新增配套填写实例和填写说明,并在 “证据清单” 一栏提供证据指引;还优化了电子版填写技术适配性问题,支持相关栏目复制粘贴、扩容,让群众 “填得顺心”。 为确保示范文本落地见效,各级法院积极行动。最高法面向地方三级法院组织 13 场业务辅导培训,确保干警及相关服务人员 “先精通、会指导”。各地法院通过摆放宣传海报、使用指引,提供线上 “二维码” 下载渠道、“一案一码” 电子指南等方式,实现示范文本 “一键获取、随时使用”。对于口头起诉的当事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法院配足引导辅导人员,邀请社会第三方参与辅导工作,保障群众体验感。 示范文本的全面推广,是司法机关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它让诉讼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增强了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随着这一举措的深入实施,相信会有更多群众从中受益,感受到法治的温暖与力量,也将有力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迈向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