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莘村董刚
白鹿原下马腾空
文/董刚
生在关中东部的合阳,求学在关中西部的宝鸡,工作在关中中部的大西安。说“大西安”,不仅仅是它的人口之大经济之大城市空间之大,战略责任大、城市功能多,交通网络大链接意义大、城市发展框架大,更多指的是它的历史人文之大:十三朝古都,世界四大古都。
生活在大西安,时常对这个地方有敬畏之感。任你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这儿可万万不敢狂妄自大。其他的暂且不说,单是行走在这儿的大街小巷,村落景点,你会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一处都有故事,都有动人的传说,白鹿原下的马腾空也不例外。
之所以对这个地方感兴趣,是因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和一位姓周的老教师坐一个办公室,他常给我们讲周边的故事,说等驾坡是大臣们等待从骊山归来的唐太宗,这地方解放前土匪很多,后来被宋哲元全部杀了;又说马腾空是接驾时,御马受惊,四蹄腾空,所以叫马腾空。
后来我才知道,等驾坡竟和董姓有关。雁塔等驾坡村分为东等和西等两村。明朝时期董姓人最早在此居住,村名:董家坡。相传当年唐王李世民登基后一日出外游猎,突然一只猛虎出现,李世民战马受惊,慌不择路腾空而逃,百官追不上,于是派出快马四处寻找,百官在一高坡之上四处了望等候圣驾。清朝初年董家坡外姓人搬到村东居住,随起名“等驾坡”。清嘉庆《咸宁县志》便有记载西董家坡、东等驾坡两个村名。
周老师的解释我便开始质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个地方也产生了兴趣,工作之余,偶尔也会查阅资料,甚至实地考察,向当地的居民请教。第一次到马腾空,还是在2002年,一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往东寻找浐河,怀疑进了沼泽地,道路崎岖,时有浅水,无奈扛起自行车通过,很是狼狈,此后不愿前往。学驾照的时候再去,虽然道路两边庄稼依旧,但已是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一路心旷神怡,却听到一件凄惨的事。同车一位朋友指着路边崖上一个洞告诉我,那儿曾有一桩灭门案,一家四口被杀,扔在那个洞子里。不由打了一个冷战,好久又不愿去了。
近年这一路已找不到当年一丝影子,昔日荒凉的郊野,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何况又住在附近,每日锻炼也在这一片地方,又有了兴致,尤其对这名字的由来很是感兴趣。FM91.6有个栏目叫做《长安处处有故事》里面讲到了马腾空的由来,却感语焉不详,于是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原来传说中马腾空的由来和白鹿原有关。
周平王东迁之时,一行大队人马离开镐京,浩浩荡荡地向东方前进,当行至杜伯国东部,渡过浐水之后,队伍稍事休息。这时,忽见东南方的原坡上奔跑着一只白鹿。白鹿是稀罕之物,人们都注目观看,平王也不住称奇。史官当时记下了这一见闻。此后,人们便把浐水与滋水(今灞河)之间的原坡称为白鹿原。《关中胜迹图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述:白鹿原在咸宁东,东接蓝田县界。尽东西十五里,南接终南,北至灞川。尽南北四十里。《三秦记》: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得名。《雍录》:南山之麓,灞水行于原上,至于霸陵。此皆原也,亦谓之霸上。
据《西安通览》载:远在周代,白鹿原上曾栖居着成群的白鹿。白鹿亦称麋鹿,俗称“四不象”,是一种珍贵的动物。西汉墓内曾出土麋角制造的印章,倒立而不倒。唐代,曾多次在此地捕获麋鹿。元代,原上就有了麋村。民国年间,原上曾有麋鹿乡的建置。二十世纪前期,麋鹿在我国绝迹。但西方列强在清末侵华战争中掠去的麋鹿却仍然繁衍生息。新中国建立以后,从英国引进了一些麋鹿,这一珍稀物种又回到了它的故乡。由于麋鹿在白鹿原的存在已成历史,近些年,麋鹿村演变成了迷村。
白鹿原北坡,后来建造了汉文帝霸陵,因此又成为霸陵原。宋以后,又有了狄寨原的名称。古代,这里有一片片茂密的黑松林,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去处。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城东闲游》: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蒙古族说自己的祖先是苍狼白鹿,就是指苍狼和白鹿为图腾的两个部落融合的后代。苍狼可能是草原游牧部落,白鹿是指森林里的居民。
其实匈奴、华夏(黄帝,周族)都属于北狄的不同分支,蒙古其实是北狄后裔(女真属于东夷后裔)。周人是生活在陕北和关中东北部的一支白狄,后来迁到关中西部。北狄以动物为图腾,东夷以鸟类为图腾。白鹿可能是以白鹿为图腾的一支狄人部落,白鹿原上有个镇就叫狄寨,不知道是否源于此…… 可以参考陈忠实在《白鹿原》中的观点:不知道这里的居民是草原上来的杂胡还是本地土著,或者是杂胡和土著的融合……
这样一来,流传最广、与李世民相关的传说便有了依据。FM91.6交通广播称: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打猎时,偶遇一头神鹿,他所骑的马腾空而起,李世明跌落马下,后来该地就叫做马腾空。也有人说,曾有一次,唐太宗出征行至此地,所骑白马双脚腾空,像神龙在呼啸,后来,战争大获全胜,唐太宗归来以后就给这里赐名为“马腾空”。据说,昭陵六骏中有一个造型就取自这里。根据白鹿原曾经麋鹿成群,并且有大片的森林这个史料来看,这一带在唐朝时期的确就是皇家狩猎场。
传说的版本比较多。有人说古时一帝王在“引驾回”(现长安区引镇)狩猎,经过村子时,遇王莽追赶刘秀,阵势浩大,惊动了浐河里的鲸鱼,该鱼游离而去(此地有鲸鱼沟)。此时山崩地裂,惊天动地,帝王座驾受惊,腾空而起,故因此得名。又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胜利归来,来到浐河东岸,碰到浐河发大水,正当感到无法渡过时,马儿腾空而起,飞跃浐河,到了浐河西岸,所以以后就把马落地的地方叫马腾空,把马腾空西北边当年文武大臣等待迎接唐王的地方叫等驾坡。
还有这样的版本:以前,这一带人们靠浐河崖西,打窑蜗居,周围野枣树杂木、荊棘丛生,出进艰难。每逢晴天月盈的夜里,月亮从对崖的白鹿原上升起,照得各处如同白昼。月亮里清晰浮现出人们想象中的嫦娥仙子和亭台楼阁。人们望着天空,想着什么时候可以跨马腾空,登上月亮住在有阁楼的地方去,也过上神仙般的日子。向往这“皎如飞镜归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于是就有了“马腾空”。
传说归传说,要么带有帝王传奇色彩,要么就是老百姓口口相传赋予的浪漫色彩,真正的来历还得从史料中来挖掘。马腾空东北台地上,发现10万平方米的远古遗址,目前发掘6000余平方米,有房址15座、窑址4座、灰坑200多座,可见此地水草丰茂,古有人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扼于浐河西岸,河对面就是白鹿原。因马腾空这块高地崖似马头,所以这地方最早叫“马头原”,《晋书•姚苌载记》记载:“后秦皇帝姚苌与前秦皇帝符登大战马头原,兵败而归。”
因马头原此地地处险要道口,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隋朝时期马头原已经改名“马头埪”,埪是高地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马头高地。根据本村出土的“大隋将军宫公墓铭”记载:“马头埪,北一里加八十步为灡村。”唐《法灯塔铭》记载也称为“马头埪”。唐《何少直墓志》记载的更详细称:“本村这一片叫万年县龙首乡净福里袁蔺村。”可见唐朝时期,此地已经是繁华之地。马腾空对面的月登阁村,根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唐武德年间,在此修建建供贵族登高观灯赏月的月灯阁,故名:月登阁。”也就是说马腾空村最晚于隋朝前就已经形成。
到了清朝时期,马头埪演绎为马腾空。清末《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咸宁县设置29仓,其中南乡设置十仓,十仓之一黄渠仓以唐曲江池进水黄渠而得名,黄渠仓在城东南15里,全仓地处浐水西岸,龙首渠已湮塞。统领14村,全仓住户916户,人口4850人。仓办事处在黄渠头村,本村记做“马腾空村”。民国15年,镇嵩军刘镇华率10万人马围攻西安城,城外乌鸦军无所事事,准备盗挖“汉宣帝杜陵”,被三兆神团击退。刘镇华心腹王老虎准备血洗三兆村,就是在马腾空集结的部队,谁想反被三兆神团再次击退,镇嵩军伤亡惨重,残部突围后向马腾空逃窜。
马腾空有个白雀寺,也是值得一提。七八年前的暑假,我整天带孩子在寺庙东边的雁鸣湖畔玩耍。寺庙位于马腾空村白杨咀半崖土台之上,东临浐河,西靠杜陵原。相传古寺修建于明朝,清同治年间,惨遭兵燹,荡然无存。清光绪23年,村民复筑正殿和前大殿各三间、小殿一间。《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白雀寺在马头空村,明时建。有古洞,名极乐。殿宇壮丽。光绪时村人重修。”民国后期,国民党军队盘踞白雀寺内,白雀寺再逢劫难,佛像被全部捣毁,解放后十年浩劫,白雀寺殿堂毁于一旦。1996年才翻修了前殿,塑像三尊。2002年开始筹资扩建,已初具规模。
一个小小的马腾空,竟有如此多的故事,不由对西安这个地方更是多了几分敬畏之心,称作“大西安”,的确是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
1、FM91.6《长安处处有故事》
2、张新武《睁眼看西安》
作者简介:
董刚,陕西合阳百良镇莘村人。2002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现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渭南作家协会会员,西安高新作协会员,合阳作协理事。在《长江文艺》《延河》《陕西文学》《华文月刊》《西部散文选刊》《文化艺术报》《西安晚报》《教师报》等报纸杂志及《文学陕军》《中国作家网》《中国报道》等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诗词歌赋等二百多万字,出版个人文集《一路艰辛是寻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