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好文学就是“从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罗伟章《谁在敲门》读后随感

[复制链接]
老橡树1 发表于 2022-9-26 08: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橡树1
2022-9-26 08:21:02 1067 3 看全部
作者:方志四川

□祭鸿

读完罗伟章老师《谁在敲门》的最后一页(包括后记),我在茶楼的沙发上独自呆坐了很久。心被牵绊着,在书中的乡村里沉沉浮浮。读完一部小说和写完一部小说内心的状态是完全相反的,后者是被抽空的虚脱,而前者是被填满的沉重。这些年,能牵动人心的小说越来越少了。而《谁在敲门》这部书,让我从读第一句话开始,心就不自觉跟着作者滑进了另外一条轨道,那是作家精心构建的另一个世界。书看完了,人却半天没从书中走出,总感觉心里塞得满满的,喘不过气来。

当我读了小说的第一节,那些小人物的气息就抓住了我。本以为作者会将故事由底层引向中高层,由农村引向城市或其他。但作者却一直将文字刻意停留在乡村,在父亲过生、父亲生病住院、父亲葬礼这三个节点,而且就凭这三大块内容构成了小说的主体。他从父亲生病住院、去世后兄弟姐妹的不同表现,写出了当下农村人朴实、真实而生动的世相。他用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的丧葬,几乎将一个普通农民的丧事铺排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作品气势磅礴、细腻生动,如一幅壮阔的乡村画卷。

小说虽然六十多万字,但结构并不复杂,在一条主线上不停分支,随时分出去又及时收回来,而一干多支的结构让读者没有了阅读的障碍。一条清溪河,两座大山,由几个家族延伸出的庞大人物群体。除了大姐、大姐夫这两个主要人物外,父亲、大哥、二哥、兄弟、燕子、侯大娘、四喜、李志、达友、秋月、朱占惠、许兴等,一个个都从纸上走了出来,他们嬉笑怒骂,生老病死,既有浓郁的人间烟火,又带着一股仙气。写作是生命之间的对话,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命运中行走。我感觉,作家写的是现实中的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物,但每一段都是脱俗的。他有意不在俗事俗念中纠缠,有意绕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绕开了我们所厌倦的虚伪、奸诈与算计,绕开了人性之恶,写出了每个人在各自命运轨道上投下的影子,写出了乡间落花凋零般的衰落,写出了眼看着某种东西正在逝去的忧伤。

我个人感觉,父亲在医院和父亲丧事这两部分最为精彩。每一个角色,包括大嫂、二嫂、幺妹、四喜、达友、燕子、杨津、秋月,沪川、天天、申晓菲这些配角,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画龙点睛之笔,都灵动而鲜活。每一个场景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虽然是现实主义写法,但通篇都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他将每一项仪式都写得极有耐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句哭声都精致而恰当,甚至不惜笔墨写出大段的唱词、祭文。他如手执显微镜一般,几乎细致地描写了丧礼中全部的重要人物和重要场景。礼生、厨师、搭彩匠、哭丧人、舞丧队,包括高音喇叭、祭文、绕棺、哭丧等,生动到让现实有了魔幻色彩。

作家从容地将复杂的故事背景以一干多支的方式展开,看起来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剧烈的戏剧冲突,甚至读者也没有对故事走向产生太多的好奇心,但也没有阅读其他长篇小说的压力与疲惫感。因为它的每一段文字都有很强的质感与流动感,就像读米兰·昆德拉一样,每一句话都值得品味。罗伟章的语言无疑极富张力,他以一个作家特有的对人物内心的敏感、对天地自然的敏感,实现了人的灵魂与天地万物的对接、作者与读者心灵上的融通。那也是他与生俱来的优势。看似平淡的句子,却因为一个细节、一句白描、一个特写、一句独白,就实现了灵魂的某种抵达。他看似不重视结构与修辞,实则炉火纯青天衣无缝,读起来让人既酣畅又时时感到某种刺痛。

小说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大姐夫,他聪明、能干、义气、强势,又不乏精明与世故。他性格坚韧、有底线,帮助过不少人。用小说中的一句来说,全村没有人没从他那里得到好处。可是当他出事后,又有那么多人没记住他的好,反而落井下石。大姐夫这个人物有较强的典型性,他有狠的一面、强的一面、精的一面,但他对不争气的子女却无可奈何。他没有阴的一面、没有虚伪的一面。所以,他虽然对自己的危险有所感知,却无化解之力,以致被连环套越勒越紧而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另一个主角大姐,作者似乎也倾注了同样多的心血。大姐勤劳、朴实、善良、能干,泼辣而宽厚。她被子女、媳妇、兄弟姐妹牵绊着不停操劳,心地干净得容不下世间的污浊。她对四喜、达友的警惕与警告,尽管被亲人误解,但她依然要尽长辈的责任,依然要守住做人的底线,阻止自己的亲属被骗或去骗人。她请幺妹当翻译,几近残忍地将四喜的底细告诉申晓菲,半夜送申晓菲离开,那是一种怎样的决断,怎样的大义!说明她将做人的底线看得重于亲情。提升大姐形象的还有她在父亲棺材前哭丧、自杀前在父亲坟前的调笑等细节。她不停地劳作,一遍又一遍地擦拭地板,说明她喜欢干净,不仅对环境也对人心。父亲在世时她没有好言语,父亲去世了,她才将自己对父亲的爱从心底释放出来。作者用整段笔墨描写大姐哭丧,显然别有用心。就像在结尾时兄弟春晌所说的那样,那么多的屈辱、欺凌、打击她都承受住了,那么多苦日子都熬过来了,却在红灯笼被取走时上吊自杀。但这是不是读者希望看到的结局,就值得探讨了。

毫无疑问,作家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熟悉到了骨子里,只要提起笔,那一个个父老乡亲就向他走来;只要闭上眼睛,就能听见他们骂架、骂街、骂孩子骂鸡狗的声音,就能看见他们眼里的泪水、嘴角的笑意、手上的老茧和头发上的灰尘,就能闻到屋檐下青苔的湿气和圈里猪屎的臭气,就能看见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你长我短。通观全篇,作家的文字又是克制、隐忍的,他隐忍与克制的是内心的忧伤。他用了有限而适度的笔墨、独特的视角描写阳光、河水,一朵花一株草,几条狗、一窝老鼠。作者还以“我”的角度随意抒发,如初春的细雨带着一丝寒意飘飘洒洒,随处可感又不影响正常行走(阅读),只浸润土地浸润读者的内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清高、善良、心处低处的文人形象。

至于小说的第四部分,父亲去世后的后父亲时代,虽然写了子女们各奔一方的生存状态与走向,但也写了与主线联系并不紧密的张书记和他推动的全域旅游、红灯笼行动,写了脱贫攻坚中的移民搬迁,还有扶贫干部在贫困户家中的遭遇、大哥的反面典型、李前涛失踪等。我感觉,这一部分显得仓促了一些。

我在反复揣度,作家为什么要不吝笔墨详尽地描写一个老人在医院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和一场丧仪的过程,写多得让人难以记住的人物及其亲属关系,包括地名与其空间关系,甚至对看似与主线关系不大的厨师、杀猪匠、哭丧人、搭彩师角色等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与尊重。我想也许这正体现了作家对那片土地打量之深,对那些小人物注目之久。作家将自己的悲忧与怜悯隐得很深。

罗伟章说,好文学就是“从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可以说,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我都喜欢。虽然大哥二哥对病中父亲的态度让我不爽,虽然四喜、达友、李志、秋月等人的“不争气”让我在读的过程中忍不住愤怒甚至憎恨,但合上书之后又都原谅了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原谅他们就是原谅我们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哈哈SE7 发表于 2022-9-26 08: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SE7
2022-9-26 08:21:23 看全部
人生就是找自己
人生就是找本我
天公抖擞人才满满
各就各位扬长避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橡树1 发表于 2022-9-26 08: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橡树1
2022-9-26 08:21:33 看全部
[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56823 发表于 2022-9-26 08: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123456823
2022-9-26 08:21:38 看全部
这就是感想,这就是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查看:1067 | 回复:3

漳州便民网(596123.com)是漳州人获取本地新闻资讯、分享漳州美食、旅游、育儿、招聘、租房、装修、婚庆、活动等信息的更便捷和高效的网络交流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友情链接
新手指南
内容审核
商家合作
广告合作
商家入驻
新闻合作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漳州便民网 |网站地图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 邮箱:info@596123.com ICP备案号: ( 闽ICP备16000521号-1 )
Copyright © 2011-2022 创宇网络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