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职场手记
上午10点,他无法抵抗困意,
关闭电脑,躺到床上,快速的进入了梦乡,
在家办公的日子里,这种提前的午休时间,往往在下午3点结束。
电话响起,领导的声音中暗含着压抑的不满,
“即使是在家办公,也要遵守时间制度”
即使并无精力、动力去进行办公,他仍强打起精神守在电脑前,
现在是晚上12点,他躺在床上,沉浸在梦乡之中,
“开个会”
电话响起,领导的声音不容置疑,
凌晨2点,会议仍在进行。
<hr/>
失去的
界限
现在是上午10点,他已进入梦乡,无人监督的在家办公,使他可以在规定工作时间内轻松、惬意的美梦一顿。
现在是凌晨2点,会议仍在进行,在家办公的他,却不得不强打精神配合领导的思路,努力的记录、思考领导的话语。
突然的在家办公,使员工与领导想法没有得到平衡,员工认为自己处于“休假”状态,却不得不听从领导安排进行工作;而领导认为员工处于“工作”状态,却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休假。
于是员工与领导间,开始了相互的倾轧,一方希望获得更多的休假时间、一方希望获得更多的工作时间。
这实际上是随着办公模式由“在公司办公”转化为“在家办公”时,双方没有形成一致默契导致的不匹配。
在这种不匹配的情况之下,员工一方与领导一方,均无法清晰的知道“在家办公”的界限何在,从而产生的不断试探、挤压行为。
<hr/>
01 界限
人类由个体生活转为群体居住,为防止个体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导致生产力的降低,群体成员之间默契的形成了一套规则。
在这种规则的约束之下,群体成员之间遵守共同的约束,从而使我们降低摩擦与冲突,转而通过合作对生产力进行提升。
正如亨利•克劳德博士在书中提到的,界限定义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使我们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可以要的,那些是不可以做的、不可以要的。
“当我们请假表示家里有事,通常领导不会深入的探寻具体是什么事,这便是界限的体现。”
在公司中,界限实际上是一种群体共同遵守的约束准则,在这种约束准则之下,我们尊重对方个体边界,从而使群体中的所有个体,在交际中获得基本的舒适。
<hr/>
02 失去界限
共同遵守的界限,使我们个体在群体之中的人际交际,有着基本的舒适,但当我们转换了场景与地点后,这种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由于这并非经过谋划与准备的在家办公,而是突发的、准备不足的在家办公模式,在开始前,双方并未达成共识。
我们习惯于将生活与工作进行分割,当我们在公司办公时,处于公司环境之下,生活的干扰、影响随之减少。
相应的,当我们在家办公时,处于生活的情境之下,领导安排的工作也就成为了一种“越界”行为。
员工由于不掌握公司、不拥有公司,生活与工作的界限感要远高于领导,而这种感受可能是领导无法体会到的。
员工与领导之间,对在家办公的定位不同,导致双方失去了界限,互相之间均有“越界行为”。
<hr/>
这不仅是
失去界限
双方由于此次在家办公的突发性,并没有在事先达成一致,从而导致了双方出现“越界行为”,造成了摩擦与冲突。
但并非所有事先没有达成一致的情况,都会引起互相之间的摩擦与冲,实际上许多企业,即使在事先没有达成一致,也在实际的在家办公过程中形成了一致。
但更多的情况是双方互相之间,尽力、粗暴的挤压对方,双方均希望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成为此次在家办公的最大获利者。
而造成这两种不同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双方的信任是否存在缺乏。
<hr/>
01 信任缺乏
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德谟克里特
在工作中,我们为领导完成工作,而领导因此为我们提供工资,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交易、交换关系。
如果双方在交易、交换过程中、在实际的合作工作之中,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双方信任,那么便会出现双方挤压的方式。
信任是一种长久合作过程中形成的默契、情感,双方之间是否具有信任,取决于以下两个角度。
未来判断: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认为,信任的是否建立取决于双方是否相信未来对方不会损害我们利益。
现状判断:未来的判断是基于对现状的判断,正如教授罗素·哈丁说的那般,这是对他人是否会侵害自身利益的判断。
“如果领导平常经常找各种理由,对员工的工资进行克扣,那么员工在判断现状与未来时,自然不会选择信任领导。”
双方有信任的基础,那么即使在没有监督、评价的情况下,双方均会选择相信对方不会辜负自己的付出,双方会认为优先的付出不代表自身利益受损,而是可以在不远的未来获得收益,从而实现互惠利他行为。
因此,信任的缺乏,导致双方不得不尽力的为自己争取利益,而非共同谋取远期利益,原因在于我们基于现状的判断,认为对方未来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利益。
<hr/>
02 文化模仿
双方之间之所以无法建立信任,实际上在于我们对有限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并非秉承着按劳分配的原则。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企业中,领导的资源分配策略,掺杂着个人的喜好倾向,并且常常以“画大饼”“谈理想”的方式,来延缓这种资源分配。
原因在于,许多公司的领导认为,资源的分配并非是激励、管理员工的方式,与其进行资源分配使自身利益“受损”,不如通过“手段”去进行控制。
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书中提到了文化模仿的概念,指的是我们个体之间通过非遗传的模仿方式,对文化进行传播。
在我们文明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许多人由于多种错误归因模式,对“手段”“权术”充满了膜拜。
“他人的成功,不认为是通过努力,而是通过操纵人心的权术来达成的,这是可以最快为自己提供幻想与心理安慰的方式。”
从古时流传下的“厚黑”、“权术”、“手段”,被许多公司的管理者所崇拜,并在崇拜的基础上,出现了模仿行为。
但实际上,在现如今的社会之中,个体对利益有了足够的判断能力,并且随着新生代的意识觉醒,这种方式越来越失去作用,并逐渐被社会所不容。
这也是为何现在许多人抱怨:“90后、00后不好管理”的原因,这可能也是为何领导偏偏要在晚上12点,开启会议进行服从性测试的原因。
<hr/>
03 马基雅维利主义
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霍尔巴赫
当双方在现状、未来判断时,均无法选择对对方进行相信,而基于文化模仿的“手段”、“权术”又使我们不希望自身利益受损。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成为了在公司这个特定环境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从而中止了一切情感上的温情,转而寻求最为实际的利益。
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闻名于世,于是马基雅唯利主义,指的是那些认为个体充满自私性,因此利他、公平是不存在的人群。
即使是事先说明,这是处于“公司”这个特定环境下的马基雅唯利主义,许多人也不愿意承认、认同这个观点。
正如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的那句,每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第一件事就是,批判马基雅维利主义。
但在以上因素影响下,我们与领导之间,不再以合作、规则、约束、道德作为我们交往的本质,而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利益至上。
在利益至上的影响下,双方都希望能获取最大利益,于是偷懒、监督、压迫、反抗相应而生,员工与领导双方,均无法从这种关系中获得舒适感。
“领导不断挤压员工时间,要求员工增加产量,而员工则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去逃避工作”。
本应互惠利他,共同合作以提升生产力,从而在公平分配的原则上,使双方均能获得收益的合作关系,由此中断。
双方互相倾轧,互相伤害,但内心却希望可以互相信任、和谐相处。
<hr/>
那应有的
信任
双方虽然在互相倾轧,均希望自身获取利益的最大化,无论是金钱上、情感上、地位上,双方均是处于零和博弈之中。
虽然双方处于公司这个特定情境下的零和博弈,但并不意味着双方享受这种博弈过程,原因在于社会模仿过程中,我们也接触了更多的道德信息传递。
在道德信息的影响下,我们实际上还是更为希望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来使双方受益,即使这种受益是延迟利他的。
那么,想要将零和博弈,转化为互惠利他的行为,这需要双方信任的重建,而信任的重建,是一个随文化发展的漫长道路。
<hr/>
01 期待效应
我们必须经常保持旧的记忆和新的希望——毛姆
在未来的社会中,随着“去中心化”的行程,员工与领导双方之间的关系会逐渐全体转化为信任、合作的模式。
而在这之前,如果我们正在经历这种充满信任危机的关系,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整个企业的环境,但我们仍可以改变我们与领导之间的信任。
如果说两个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有着多种的方式,也有着更多的可能性,那么两个互相熟悉的个体,信任崩塌后的重建,则需要期待效应。
期待效应,指的是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对对方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对方深刻而微妙的变化。
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经过实验后得出的结论一般,当我们对事物须许以期待,从而通过行为、言谈、举止来影响他人,则会对他人产生深刻而微妙的变化。
如果我们受刻板印象与预设场景的影响,事先便认为不论领导或是同事,均是“不可相信”、“不能信任”的。
那么我们会不自觉的聚焦于对方的负面行为,而即使当对方做出“可信”的行动,我们也无法捕捉到。
在公司中进行工作,不相信任何人,诚然可以使我们免受一些伤害,但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些快乐,毕竟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的环境,远胜过充满戒备的工作环境。
因此,只有我们心怀信任,才能重建信任。
<hr/>
5点了,会议结束,各位辛苦
老板温柔的说道,
而处于会议中的员工们默默收拾物品,
他们不需要加班,也不需要特意表现,
因为互相间的信任,
他们不必猜疑、控制、倾轧与压迫。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